“民以食为天”,粮食安全是幸福生活的根本,是国泰民安的重要基石。关于粮食,这些冷知识你都知道吗?
“五谷不分”是哪“五谷”?
“五谷”,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,最主要的有两种:一种指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,另一种指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
两者的区别是:前者有稻无麻,后者有麻无稻。
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,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,而北方种稻有限,所以“五谷”中最初没有稻。“五谷”的概念如今也不再局限,玉米、红薯、马铃薯在内明朝时期从外国流入的粮食也作为“大概念”融入其中,步入百姓家。
山河社稷的“稷”指什么?
“稷”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,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,与社并祭,合称“社稷”,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,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。
《孟子·尽心下》中便有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论述,社为土,稷为谷。社,古代指土地之神。稷,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,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,这是农业之神。
古人怎么吃“米”?
水稻起源于中国,先秦时期“最上档次”的是“蒸饭”,但古人早期的蒸饭做法与今天稍有不同:先把米下锅中煮一下,等到半熟时再捞出来放进蒸锅(甑)中的箪子上,蒸熟。
秦汉时期,人们喜欢吃的已不再是蒸饭,而是一种“干饭”。这种干饭与现代干饭不同,是一种晒干没水分的真正干饭。制作方法也特别简单,就是把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现代人们所吃的各式米饭,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出现了。
宋人喜欢用米与其他食材一起做饭,根据配料的不同,有青精饭、蟠桃饭、金饭、玉井饭、盘游饭、二红饭、蓬饭、石髓饭、大骨饭、淅米饭。
古人怎么吃小麦?
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作物,也是目前全世界产量第二高的农作物,地位仅次于水稻。
小麦是在夏朝以前通过还“未曾规划”的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。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“告麦”、“食麦”记载,《诗经·周颂》中“贻我来牟”的“来”便是麦子之意。
东汉时期已经有了麦粉面条的雏形,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为“饼”,因要在汤中煮熟,所以又叫汤饼。
早期的汤饼呈片状,后来逐渐演变成条状。面条在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,已基本形成。小麦磨成的面粉能够制作成馒头、面条等各种面食,北方各地在小麦的制作上也各显其能,开发出了各种吃法。
哪个皇帝搞过“粮食科研”?
历史上,康熙皇帝曾亲自撰写科学论文、在宫里做化学试验、设实验室制药、推广用金鸡纳霜治疟疾……除此之外,他还在皇家禁苑之中,开辟水稻试验田,体验农桑,也正是这块麦田给他的帝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。
古人怎么储藏粮食?
↑这是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
在古代,粮仓代表着国家的富足稳定,储存和发放粮食毫无疑问是天下大事。古代粮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“天下粮仓”的含嘉仓。考古工作者在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了满满一窖颗粒分明、糠米可辨的粮食。该仓利用“席子夹糠”的方式隔湿保温,于冬天低温进行粮食密封工作,从而确保保存时间最久。
一般农户多用瓮、瓦罐等器皿储存粮食,大户人家、地主豪绅则有囤垛和廒间存放粮食。干燥、通风、避光、低温是古人储存粮食的秘诀。
谁是粮食中的“移民户”?
当今影视剧中,食物 “穿越”时空的情况屡见不鲜,许多漂洋过海的“外籍”食材事实上也见证着历史的发展。诸如玉米、番薯、马铃薯等看似寻常的粮食,其实都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美洲原生植物,后因其耐贫旱、产量高等种植优势逐渐开始广泛种植,并对缓解人口压力产生了重要作用。
此外,花生、辣椒、大蒜、番茄、南瓜等食物也都是“舶来品”,大家可不要记错了~
为什么吃多了豆子会排气?
豆类的糖分主要是大量的低聚糖,可是这种糖无法被人类消化系统消化吸收,于是它完好无损地穿过小肠,到达大肠,经过细菌分解产生难闻的硫和甲烷,被当作废气排出。
这几种“豆”咋区分?
青豆、黄豆、黑豆和大豆……它们的区别是啥?事实上,各种颜色的豆子可以统称为“大豆”,而黄大豆作为大豆中种植最广泛品种作为主要指代。
大豆的种子种皮颜色和粒形分各有不同,大致分为黄大豆、青大豆、黑大豆、其它大豆、饲料豆五类。其它大豆也包含种皮为褐色、棕色、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。大豆不仅可以做成豆腐、豆浆等豆制品食材,还能榨取豆油、 酿造酱油或提取蛋白质,剩下的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。
了解粮食,珍惜粮食!
每一粒粮食都应该被尊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