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的江城,秋高气爽,湛蓝的天空中挂着几朵白云显得格外迷人。武汉市新洲区中心粮库不时有几辆运送粮食的车队进出,送粮车队走后只见一位年约50岁的中年人总在车队离开的地方清扫着什么。他的这一扫记载着33个春秋,包含着这辈子的守粮情怀,更写就了一家三代人的质朴信念——坚守。
9月7日,记者采访了新洲区中心粮库陈志宏一家三代守好粮仓的感人故事。
共和国第一代守粮人
陈志宏的父亲陈惠军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粮库守粮人,新中国成立后,陈惠军来到当时的新洲县粮食部门工作,负责粮库管理工作。自此,他把守好粮库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信念。
对于粮食,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这句千古名言时刻提醒着陈惠军。他干一行爱一行,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,上个世纪80年代,我国的存粮技术还比较落后,碰到梅雨季节,存粮很容易霉变,“农民千辛万苦把一粒粒粮食送到我们这里,我们决不能让它变质,更不能让它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。”陈惠军这样想,也是这样做的。为了守好粮库,他通过上百次试验,发明了“存气箱通风技术”,后来这项技术还在湖北省粮油科技刊物上刊载,并在全省多地进行了推广。
“简单地说,‘存气箱通风技术’就是通过正压吸风,来降低粮堆内的温度和湿度,以保持粮食的新鲜度和营养功效。”陈志宏告诉记者。陈志宏介绍,父亲用行动告诉我们,爱惜粮食要从一言一行出发,他从当上粮库保管员的第一天开始,一直干到1997年退休,直到2012年即将离开人世前的弥留之际都在告诫我们:珍惜每一粒粮食是我们守粮人的神圣职责。
爱惜粮食从地上一粒稻谷捡起
今年52岁的陈志宏1987年8月高中毕业后受父亲的影响,经考试合格加入了新洲的粮食部门,成为了陈家第二代粮库守粮人。也是从这天起,他坚持做到文中开头那段话,爱惜粮食,捡起掉落在地上的每一粒稻谷。
30多年来,陈志宏的工作岗位虽然变了,从仓库保管员走上领导岗位;但是,他的行动始终没变,每天手里始终离不开撮箕和扫把,每天下班前总会到仓库门口看看,看有没有撒漏的粮食。特别是粮食收储季节,绝对不让一粒粮食因为忙碌而遗落在地上,必须颗粒归仓。
在陈志宏的带领下,仓库员工都养成了爱粮、惜粮的好习惯,只要看到地上有粮食都会捡起来。“别看我们每天要经手几百吨,甚至几千吨粮食的进出,但是我们都会惜粮如金。”陈志宏说。
自制灭鼠“神器”
上世纪80、90年代,新洲粮库管理环境比较落后,管好粮库,除了防止粮食霉变、虫害外,防鼠也是一道难题。“那时的粮库设施设备非常简陋,粮库周边到处都是老鼠洞,就算养再多猫老鼠问题也无法根治。”陈志宏说。
老鼠是守粮人的天敌,为了消灭老鼠,他把老鼠夹、老鼠笼、老鼠贴等都用上了。他经常手提一个盛满混泥土的小桶走在粮库的角角落落前,见到老鼠洞就立即用混泥土封上,然后用石块或砖头压在新补好的洞口上。就这样还是防不胜防,老鼠洞这里封上,过几天那里又冒出来个新的。
为了治理鼠害,他一方面从亲戚和同学那里收购一批小猫,最多的一年他收购了10多只会抓老鼠的猎猫。同时,他还自制了一批灭鼠“神器”,就是用一个废旧大塑料桶盛满半桶水,再用一根铁棍穿过桶的上边,在铁棍的中间绑上一个小木板,木板的中央固定一些香喷喷的食物饵料,只要贪食的老鼠一踏上这个木板就会掉进有水的桶内,最终因无力逃出水桶而被淹死。
陈志宏自制了很多这样的灭鼠“神器”,并把这些“神器”放置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。他的这个“神器”还真的很管用,粮库自从有了它,鼠患还真的降低了很多。
为一粒老鼠屎“守候”半个月
爱惜每一粒粮食不仅是对农民的尊重,保护好一粒粮食更是对百姓健康的一个承诺。
时间来到2018年的一个夏天,陈志宏值守的粮库内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老鼠的踪迹了,因为粮库4年前已经升级改造,但是这天他却在粮库的门口看到了一粒老鼠屎。“有老鼠屎肯定有鼠患,一只母老鼠可以生一窝老鼠,老鼠繁殖快,必须尽快消灭它。”陈志宏这样想。“现在的粮库门口都有厚厚的60多厘米高钢化玻璃防鼠挡板,老鼠是怎么进来的?是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大意忘记插上防鼠挡板?还是其它什么原因?”
已经是粮库业务经理的陈志宏一方面完善粮库管理制度,告诫每名工作人员进出粮库一定要做到随手插上防鼠挡板。从那天起,他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来到这个点上观察有无鼠患的踪迹,一个星期过去了,但是始终找不到老鼠的踪影。陈志宏也是个不善罢休的人物,他与这粒老鼠屎交上了劲。生活在粮仓的狡猾老鼠实在可恶,白天钻进粮堆里看不见,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大摇大摆的出来到处乱串,他知道老鼠的习性后多次晚上在这里值守,希望亲手灭掉这个祸害,但是白天只能看到老鼠屎,晚上见到老鼠后,老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失在数百吨的粮堆里。
10多天过去了,老鼠屎有增无减,他又想起了20多年前自制的灭鼠“神器”。一天陈志宏自掏腰包买来一根香肠,回到家中用油炸的香喷喷的,而后切成小丁丁,放在自制的“神器”木板中央,这天晚上,贪婪的小老鼠终于耐不住嘴馋,最终栽在了“神器”的魔爪下。
“为了这粒老鼠屎,我足足在这里‘守候’了半个月,好在后来这里再也见不到老鼠屎了。”陈志宏笑笑眯眯地说。
守粮人要耐得住寂寞、经得起清贫的考验
改革开放初期,陈志宏的许多同学纷纷下海,他们也力推他下海经商,都劝他:粮库保管员每个月就那几个死工资,还要养家糊口,一天到晚就那些事。而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:父辈告诉我,守粮人虽然清贫和寂寞,但是职责光荣,因为他服务的是千千万万百姓口粮安全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他的多位同学下海后,不仅是衣着和生活上的改变,没几年功夫就买了新车,还盖起了新瓦房。一些离开粮库的同事也开启了粮店、当上了老板,家里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。看着他们的变化,陈志宏心里由衷的祝福他们,但是他当好守粮人的信念没有动摇。有些同学和当年的老同事问他:当初咱们都是一样的清贫,如今看到咱们的天壤之别,你有何感想?难道你不为之所动?
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得有人做,守粮人虽然清贫,但是总得有人做呀,我认为做好守粮人没有什么不好的,而且很有意义,因为生活中没有人能离得开粮食。”陈志宏掷地有声地说。
9年马拉松接力获得大专学历
陈志宏是一个爱学习的人,为促进工作提升,1988年,他报考了自修大学,在工作和学习之间,他选择了两不误,工作放在第一位,只要有时间就积极学习。
别人那个大专文凭一般只要3年时间,而陈志宏拿个大专文凭却用了9年时间。“因为我的工作忙,经常没有时间去上课,有时就连考试的时间也没有保障,只能一科科地考。”陈志宏笑着说。
别人从大学读到博士也不过用了9年时间,同事和同学们都戏称陈志宏是大专文凭的马拉松队员。“我真的很佩服陈志宏,他是个工作狂,把粮库管理得井井有条;也是个学习狂,他用9年的坚韧毅力读完大专。”同事秦平凡说。
拿到大学文凭后,陈志宏并没有沾沾自喜,而是把所学知识用在了业务上,如今他已经能熟练操作粮食的容重的测定、千粒重的测定、稻谷出糙率、磁性金属物的测定以及初蛋白的测定等。
90后信心满满的接过第三棒
陈维琛是陈志宏的儿子,2019年经过笔试、面试,他以高分进入了新洲区阳逻粮库,成为了陈家的第三代守粮人。
今年26岁的陈维琛告诉记者,新时代的守粮人应该做的是怎样保证粮食粮库期间营养和品质不变。
他介绍,粮食的营养除了选种、种植环节非常重要外,还与粮食保管有直接关系。如何用科学的方式保护好粮食最重要,粮食只有在温度低、低湿、低氧的环境里,才能确保粮食不会霉变、生虫,才能延长粮食的保存期。“因为粮食是有生命的,有生命的物种需要用现代化的手段好好呵护。”陈维琛说。
踏着前辈的脚印,赶上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陈维琛感慨良多。目前,陈维琛正在积极自学科学保粮技术。“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,我们这代守粮人必须用好科学方法守好粮,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辈希望和期盼,我有能力,也有信心接好第三棒。”陈维琛信心满满的说。
信息来源:武汉广播电视台